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发生在1935年2月25日至28日。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将从战役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对娄山关战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役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南布下严密的防线,红军不得不改变计划,转而向西北方向进军。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党军队仍然紧追不舍,红军在遵义战役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撤退。
二、战役过程
1935年2月25日,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继续西进,抵达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西北部,是通往四川的重要通道,也是国民党军队设防的重点。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决定在娄山关展开一场决战。
战役开始后,红军以迅猛的速度向娄山关发起攻击。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挥下,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成功占领了娄山关。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北上,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三、战役影响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增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信心。
4.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它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威力,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娄山关战役简介:1935年初,中央红军在贵北天险娄山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打了两仗,史称娄山关战役。
娄山关战斗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两次战役。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贵州遵义,红军先后于1月6日到1月22日2月24日到28日两次打响娄山关之战,余战直至3月5日,总共29天时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二次娄山关战斗是领导正确军事思想的胜利实践,是四渡赤水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遵义会议以来的三次战斗,红军都没有取得胜利,长江沿线敌情严重,不利红军渡江,全军改执行1月19日中央政治局泗渡会议决定的第二个北渡长江计划,向云南威信地区转移。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团转移到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相机渡金沙江入川。但滇军孙渡部3个旅在云南镇雄、威信地区堵住了中央红军前去金沙江的道路。
娄山关战役的历史背景:
左倾冒险主义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失去根据地,开始了西征。湘江一战红军8万人锐减到3万人,遭到了空前的惨败。根据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部队不再向湘西进发,在通道转兵开向贵州黎平。在黎平召开会议,决定红军指向遵义,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遵义为中心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和红军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领导人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的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
在遵义会议上,中央对遵义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做了讨论,最后认为遵义地瘠民贫,又有40多万大军四面围攻,建立根据地的设想难以实现。根据领导人的建议决定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于是红军大部队过娄山关北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娄山关战斗
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再度向娄山关挺进,指挥红一、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
敌人仓皇应战,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歼灭敌军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败敌军2个师,攻占娄山关一战,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扩展资料
战斗背景: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娄山关战斗
娄山关战斗是指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
1935年初,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先头部队进入遵义,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并顺利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在主力猛烈地佯攻下,红军沿天险而上,以冲天之势冲破敌营,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也为红军长征开始赢得第一场大捷。
如今的娄山关依旧千峰万壑,重峦叠嶂,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当队员来到关口时,仍能从峭壁岩石之间看到当年的战斗痕迹,巨大石壁上的几个大字“遵义会议”诉说着当年这里曾发生的事情,铁骑雄关,号声冲天。
娄山关战役的历史背景:
“左倾”冒险主义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失去根据地,开始了西征。湘江一战红军8万人锐减到3万人,遭到了空前的惨败。根据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部队不再向湘西进发,在通道转兵开向贵州黎平。在黎平召开会议,决定红军指向遵义,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遵义为中心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和红军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领导人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的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