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作为我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德州这片热土上,却存在着一些贫困县。其中,最穷的三个县城——临邑县、平原县和夏津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县城的脱贫之路展开论述,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
一、贫困现状
1. 临邑县:位于德州东部,总面积1354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该县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2018年,临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2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平原县:位于德州东北部,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平原县同样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缓慢。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夏津县:位于德州东部,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人口约75万。夏津县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脱贫实践
1. 政策扶持: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县的脱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如: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
2. 产业扶贫:临邑县、平原县和夏津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例如,临邑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临邑黄瓜”品牌;平原县发展特色养殖业,培育“平原鸭”品牌;夏津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夏津水乡”品牌。
3. 教育扶贫: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贫困县教育资源的投入。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4. 健康扶贫:德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水平。如: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三、启示与展望
1. 政策扶持是关键。德州最穷的三个县城的脱贫实践表明,政策扶持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产业扶贫是基础。贫困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德州最穷的三个县城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教育扶贫是根本。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贫困群众的未来。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 健康扶贫是保障。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是脱贫的重要保障。德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程,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德州最穷的三个县城的脱贫之路充满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德州最穷的三个县城必将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之路,为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贡献力量。
德州最穷的三个县城的脱贫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中最有实力的省份之一,下辖的青岛,烟台等等都是这个城市对外的一张名片,可以说经济实力真的很强了,但是就算是这样一个经济强省,也有经济落后的区域,我们今天来介绍一下山东最穷的三个县,两个在菏泽,一个在德州
第一个庆云县,庆云县隶属于德州,是山东经济实力最差的几个县之一,如今GDP只有160多亿,可以算的上是经济极其落后了,但是庆云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最早可以追溯的夏朝,可以说历史底蕴丰富,如今虽然经济实力算是比较落后,但是背靠天津,黄骅,滨州三大海港,未来发展还是可以期待的。
第二个是单县,单县位于菏泽境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和油料基地,如今GDP有300多亿,虽然看上去经济一点都不差,但是如果放在山东境内来看的话,也只能排在中下水平,但是单县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山东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和省级旅游景点都在这里,只要能利用好这两个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未必不会更上一层楼。
最后一个是巨野县,巨野县同样归菏泽管辖,地处山东西南的大平原,在地理环境上相当优越,但是经济却不是很好,只有280亿,也只能算的上是山东境内的中下级别县城,但是巨野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还被评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和科技进步最快的城市,如今的巨野只要能保持这个势头,未来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德州,简称“德”,古称安德,是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冀鲁交界地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德州最穷的县城排名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夏津县在德州全市中排名倒数第三,武城县在德州全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庆云县在德州全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禹城市、乐陵市、临清市。
禹城,山东省德州市下辖县级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省会济南的卫星城,属环渤海经济圈;境内皆平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面积990平方公里。
截至2020年,禹城辖9镇2个街道、1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禹城市常住人口488014人。
综述:
2017年,禹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3.68亿元,同比增长7.4%。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36亿元,同比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2.6:48.1:39.3调整为12.7:47.8:39.5。人均生产总值达529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