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城市中,英德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关于英德市属于哪个市的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探讨英德市的归属问题,以期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渊源
1. 唐代归属
据《新唐书》记载,英德市在唐代时期隶属于韶州。韶州,又称韶郡,是唐代的一个州级行政区,辖区包括今天的韶关市、英德市、乐昌市等地。在唐代,韶州下辖的英德县,即今天的英德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
2. 宋元明清时期归属
宋代时期,英德市仍属于韶州。到了元朝,韶州被改为韶州路,英德县仍为其下辖。明清时期,韶州路改为韶州府,英德县隶属于韶州府。
3. 民国时期归属
民国时期,英德县隶属于广东省韶关市。这一时期,英德县成为韶关市的一个下辖县。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德县隶属于广东省韶关专区。1959年,韶关专区与惠阳专区合并为韶惠专区,英德县仍属韶惠专区。1965年,韶惠专区撤销,成立韶关专区,英德县归属韶关专区。
二、地理因素
1. 地理位置
英德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与湖南省交界处,东临广东省韶关市,南接广州市,西接湖南省,北靠湖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德市在历史上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2. 地形地貌
英德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市内最高峰为石门山,海拔1175.8米。丰富的地形地貌为英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文化因素
1. 民族文化
英德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汉族、瑶族、壮族、回族等。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等,都是英德市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2. 地方文化
英德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市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英德县文庙、英德县博物馆、英德县古建筑群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英德市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英德市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均与韶关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英德市属于韶关市,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历史、地理、文化依据。
在新时代背景下,英德市将继续依托韶关市的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英德市的美好未来!
英德市属于广东省清远市。
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自始得英德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至大元年(1308年)复降为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
英德市面积5634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1996年,英德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英德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连江三大过境河流外,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6条。
英德土质较肥沃、气候较滋润,形成优质米、油料、甘蔗、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笋竹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笋竹种植面积40万亩,被农村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之一。客家小吃颇具特色。
竹笋、豆腐、腐竹非常有名,竹笋爽香脆嫩、豆腐丝滑,享有广东水泥之乡、广东石灰岩溶洞之乡、中国英石之乡、“中国红茶、绿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誉。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
英德市人口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0万户,人口11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4万人,乡村人口84万人。常住人口98.98万人,比去年增加0.34万人,出生率13.15‰,死亡率7.1‰,自然增长率6.05‰,城镇比43.28%。
2019年,英德市境内少数民族成分有30个、常住人口9266人(含流动暂住)。
户籍少数民族成分有27个、人口8766人,占全市户籍人口0.74%,主要分布在石牯塘、横石塘、沙口、东华、横石水5个镇,主要聚居村(组)有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建制村),横石塘镇石门台村的南山、枕头坳、铜锣坪、老屋场瑶族村小组,沙口镇滑水山瑶族村小组,东华镇温塘山瑶族村小组和横石水镇唐皇山瑶族村小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英德市常住人口为941325人。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4230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978人,下降0.10%,年平均增长率为-0.0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英德市
英德市属于广东清远市。
英德,别称英州,为广东省县级市,由清远市代管,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重镇,有“中国红茶、绿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美誉。全市土地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英德市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英德市东临广州市,南连佛冈县、清新区,西接阳山县,北面与韶关市交界。
地貌
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主体从总体来看,英德地貌是一个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
英德盆地。盆地东面以滑水山山脉为界,北面是黄思脑山脉,南面为一群花岗岩和低山、丘陵地区,西面主要是一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屏障。
弧形构造明显,岭界排列有序山脉走向以北、北东—南,南西、东—西,西北—东南三向为主。英德地貌格局大致由这3种走向决定,其中,东部岭谷为北东向,西部岭谷为北西向,形成明显的弧形构造。
广州英德市属于清远市境内县级市。
英德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重镇。由清远市代管。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
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
扩展资料:
英德市历史沿革:
1、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2、两宋时期: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
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3、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德
参考资料来源:英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历史沿革